未辰對自我的攻擊,看似是自責與檢討,其實是在逃避:一方面她需要為母親的死傷痛欲絕,以降低外界對她以及她對自己的指責,緩解內(nèi)心的罪惡感;另外一方面,這種傷痛欲絕也是對自己無辜地成為“兇手”的一種哀悼。
更進一步說,在這種內(nèi)疚與自我攻擊的氛圍中,她下意識地美化了自己與母親的關系。
“媽媽是愛我的,為了我能學琴,她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手鐲,那還是外婆留給她的遺物?!?
“媽媽是愛我的,她帶我認識了音樂大師的魅力,豐富了我的人生。”
“媽媽是愛我的,她脾氣不好,可是當聽到我拉琴的聲音,她總是笑得很溫柔?!?
……
可是,如果你的母親真如你所形容的那樣愛你,為什么會采取這樣一種絕對會傷害你的方式,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當我問出這句話,未辰號啕大哭。
撥開內(nèi)疚情緒的遮蓋,我看到了未辰心中對母親的憤怒。這種憤怒,在來做心理治療的人身上并不少見。上文中的云博就是一例。他的父親與未辰的母親一樣,都是音樂愛好者,都希望兒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云博和未辰,也都一度接近了父母的夢想。他們不得不相信,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是源于對他們深切的愛。然而,他們內(nèi)心深處卻有一種自己始終沒法面對的無力感。
未辰曾經(jīng)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按照母親給她鋪設的人生軌道一直走下去,她會發(fā)瘋或者自殺。她曾經(jīng)孤注一擲地反抗母親的這種安排,但母親的死卻令她在自責中,放棄了自己反抗的意志,對母親繳械投降。
我對未辰說:你的離家出走是一個事件,不同的人面對這個事件會有不同的反應;相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件,心態(tài)不同,事件對這個人的影響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結(jié)果。其實你是希望通過離家出走讓母親認識到她對你的愛是一種傷害。雖然事與愿違,但這個行為本來就有兩個以上可能存在的結(jié)果。所以,母親的選擇是她自己的,雖然和你的行為有連帶關系,但并不是你造成母親的離開。
如果未辰不解決這個問題,不認清自己與母親之間真實的關系,那么,母親的死帶給她的心理沖擊就不會消失。與之相伴的,是母親對未辰的控制也不會消失。
【連載預告】
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我們回到最開始云博的案例。這個男孩來到我的咨詢室時,手上纏著厚厚的繃帶。與未辰的自責不一樣,他對父親懷有滿腔的憤怒。在他的口中,父親與暴君、惡魔無異。咨詢過程中,他一直在強調(diào),是父親逼死了姐姐……
下一期,讓我們繼續(xù)探索柏燕誼為我們打開的第一扇心靈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