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家長設計 國學為主兼英數(shù)
每周一到周五,在白云區(qū)同德公園里,一對母女坐在公園一角,小聲地朗讀,從9:00到11:30,每天兩個半小時,以語文、數(shù)學、英語為主。這是廣州“在家上學”中的一員。逃避體制內(nèi)學校的重復枯燥,以及激烈的升學壓力,廣州有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家長自己教孩子。目前,廣州“在家上學聯(lián)盟”里已有400多名成員,不過初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長都只是在觀望,真正實施“在家上學”的約占1/10。有家長坦言,只因不希望子女重復灌輸模式,避免過早的競爭抹殺了孩子純真的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條能保護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廣州家長建“在家上學聯(lián)盟”(資料圖)
6歲的小萱本應上一年級,她卻沒有像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背著書包上學,而是在媽媽的教導下,按照媽媽制定的計劃學習。
“因為孩子還小,每天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好的時候就多教點,不好的時候不如讓她多玩點,這樣效率還高。”小萱的媽媽告訴記者,每天上午必然會教語文,現(xiàn)在以國學為主,10分鐘英語,一個小時數(shù)學,一共大概2個半小時,剩下的時間玩;下午練字,現(xiàn)在字也寫得不多,因為才開始不想讓她覺得太難?!拔掖蛩銖拿髂觊_始,讓孩子去少年宮學一門樂器,慢慢培養(yǎng)她的其他興趣愛好?!?
小萱的課本并沒有跟目前體制內(nèi)小學的課堂同步,小萱媽媽為女兒選擇了一些國學教材,以及部分以口語為主的英語繪本教材。
而家住番禺的邱先生則是一個早教派,兒子今年讀三年級,他選擇半天在學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方式。邱先生告訴記者,小孩基本沒上過幼兒園,他本人是一名“全職爸爸”,在家教導孩子。在兒子3歲10個月的時候,已經(jīng)背完小學1-6年級課本的唐詩宋詞,認字和拼音不成問題,數(shù)學教到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至于小學階段的英語單詞,基本已掌握。課外書籍則讀了《論語》,兒子已將第一篇的“學而第一”背完。正在上三年級的孩子,目前已開始著手準備小升初的試題練習。
邱先生的看法是,既然孩子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如此高,就沒必要讓他在學校里浪費時間,學校的教學進度太慢了,會耽誤孩子。
初衷:體制內(nèi)學校教學太呆板
試水在家上學,并不是小萱媽媽一開始的初衷。有兩個女兒的她,原本也跟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希望為孩子找個好學校和好老師。雖然并非本地戶籍,但是大女兒的求學路還算比較順利,交了四萬元捐資助學費后,讀上了一所公辦小學。但這公辦小學的教育并不能令小萱媽媽滿意,甚至還有點憂慮。
有一天,大女兒回來,很小心地問:一滴血能染多大一塊布?小萱媽媽馬上糾正她說:你胡說什么呀?布是用染料來染的,不是用血。然后女兒就不吭聲了?!拔野l(fā)現(xiàn)自己的態(tài)度有點粗暴,就引導女兒說:你平時磕破了膝蓋后,流了血,然后會結(jié)痂,結(jié)的痂有多大就證明一滴血能染多大一塊布?!毙≥鎷寢屨f,誰知女兒聽完十分驚訝,“天啊,一滴血只能染那么小一塊布啊?那我們學校有900多學生,每人一條紅領巾,而且學校升旗臺還有一面大大的五星紅旗,那得用多少血才能染成???老師告訴我們,紅領巾和紅旗都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
“這樣的學校教育太呆板了,其實在小學階段,小孩子學習知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我覺得學校未必能很負責地做到這一點。”小萱媽媽從大女兒反饋回來的學校教育情況,堅定了讓小女兒在家上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