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必須兩根一起炸”是為啥?
編輯:chenglian | 出處: 網(wǎng)易
現(xiàn)場實驗
單根油條膨脹不佳 咬一口又硬又皮實
劉師傅是北京西三環(huán)集天味道餐廳的后廚師傅,三年來,每天早上店內(nèi)的油條都是他的“作品”。當(dāng)記者問起油條單根油炸是否膨脹,他說,“會小一些,”單根炸時也能膨脹,但是膨脹效果沒有兩根一起炸得好。而在他看來,油條擰與不擰其實差不多。
說話間,劉師傅將油條分別以單根、雙根不擰在一起、雙根擰在一起三種方式下了油鍋。只見鍋中三款油條僅僅幾秒鐘的工夫就立刻膨脹起來。但單根的油條膨脹了一會兒就停止不動了,而旁邊的兩款雙根油條仍在“成長”。
記者分別吃了三種油條,單根的油條有點“費牙”,里面的芯有點實。
油條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北魏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中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
《清稗類鈔》中還記載了很多地方稱油條為“油炸檜”:“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币虼?,目前多推測油條起源于秦檜的年代,即南宋。
在油條制作的歷史演變中,油條有了多種稱法。有叫“油炸果”或者“果子”的,有叫“天羅筋”的。咸豐年間張林西著《瑣事閑錄》則更是將各地對油條的稱呼做了個梳理:“油炸條面類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點心,或呼果子,或呼為油胚,豫省又呼為麻糖,為油饃,即都中之油炸鬼也?!庇蜅l當(dāng)時在北京,是叫“油炸鬼”。
但油條的起源地是南方還是北方,目前則一直有爭議。
目前,油條其實沒有完全固定的做法。烹飪工藝專業(yè)的果殼網(wǎng)網(wǎng)友無不散席對記者說,油條發(fā)展到今天,傳統(tǒng)配方和現(xiàn)代流行的健康改良版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原理雖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其蓬松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