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寶寶只有通過媽媽的產道才能獲得新生,由于媽媽的產道并不是光滑平直的,而是一個上寬下窄,還略微上翹的彎行“隧道”。在這個隧道中還設有幾道關卡。
其中間的兩個路障之間的寬度平均只約有10個厘米,是寶寶的必經之路。由于產道的彎曲、狹小,當寶寶途經“隧道”時必需要做一系列的動作,以便使自己頭部的徑線縮小和讓身體適應隧道的形狀和大小后,才能通過。這一系列動作就是分娩機轉中所說的: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撥露與著冠,仰伸,復位,外旋轉,娩出。
然而這一系列動作的完成都不是寶寶自己主動做出的,寶寶通過媽媽產道的某個路障時本身并不需要作任何動作和努力,一切都由媽媽的子宮收縮力和媽媽產道產生的反作用力的合力給“包辦”了。
如果不能及時變換姿勢,寶寶就會被卡在此處,長時間留在此地就會威脅到寶寶的生命。寶寶姿勢的及時變換需要強有力的推力才能完成,這個推力就是媽媽的子宮收縮力。沒有分娩時媽媽的疼痛,可愛的寶寶就不可能降生,因此說媽媽的疼痛也是必須的。
3、最重要的是,寶寶經過陰道分娩,其頭必然要受到產道的擠壓,并被拉長變形。但這種
擠壓是為寶寶從“水中生活”過渡到“陸地生活”做的準備。對寶寶脫離母體而獨立生活是十分有益的。因為子宮有節(jié)律的收縮,可使寶寶的胸廓受到相應的壓縮和擴張,正是這種有節(jié)律的舒縮運動,能刺激寶寶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磷脂類物質)加速生產,這種物質能使寶寶出生后肺泡富有彈性,容易擴張。
子宮收縮反復擠壓寶寶的胸廓,有利于將肺泡液及吸入的羊水擠出。隨著寶寶降生的一聲長啼,肺泡張開,從此開始獨立的呼吸運動,而不至于因為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而引起肺透明膜病變導致新生兒死亡。產道對寶寶頭部的擠壓還能刺激腦活素的釋放,有利于寶寶的智力開發(fā)。因此說媽媽的疼痛給寶寶帶來的益處是剖宮產分娩不能做到的。
分娩時 為什么需要媽媽的疼痛
分娩需要媽媽疼痛的時間長
臨床上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孕媽媽這樣說:“如果再有X小時生不出來,我就剖宮產”。這說明了這些產婦對分娩過程還不了解。由于產婦產道的堅韌和曲折,寶寶的“出逃”之路是很難的,寶寶在媽媽產道中需要多次艱難地變換姿勢后才能慢慢爬出,這個過程是緩慢的。
需要給寶寶慢慢地適應媽媽骨性產道的堅硬部分的時間。順利分娩的過程就是媽媽的產力、產道與寶寶身體的徑線相互適應的過程。既然是相互適應就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長時間的疼痛是必須的,只有經過了長時間的疼痛,才能讓媽媽產道的大門慢慢“打開”,讓寶寶輕松地通過。一般來說,初產媽媽的寶寶通過媽媽的產道一般需要12個小時~16個小時,而經產的媽媽則只需要8個小時~12個小時。
疼痛的時間和強度過短過急,容易造成媽媽產道的嚴重撕裂,發(fā)生大出血及新生兒顱內出血及產傷。疼痛的時間和強度過慢過弱,又會造成媽媽疲勞,乏力使產程時間過長,器械助產率增加,使新生兒窒息率,新生兒產傷率都會有所增加。因此,正常的分娩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分娩時媽媽的疼痛對寶寶有益
有些產婦及家人誤認為:剖宮產可免受痛苦,既不改變體形,又能保證嬰兒的安全,剖宮產生的寶寶很聰明等,因此盲目地追求剖宮產。這主要是對正常分娩缺乏正確的認識。其實,分娩時的疼痛對母子更有好處——
分娩過程中子宮的收縮,能讓胎兒肺部得到鍛煉,讓表面活性劑增加,肺泡易于擴張,出生后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少。
子宮的收縮及產道的擠壓作用,使胎兒呼吸道內的羊水和黏液排擠出來,新生兒窒息及新生兒肺炎發(fā)生率大大減少。
寶寶經過產道時,胎兒頭部受到擠壓、頭部充血、可提高腦部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有利于新生兒出生后迅速建立正常呼吸。
分娩陣痛使子宮下段變薄,上段變厚,宮口擴張,產后子宮收縮力更強,有利于惡露的排出,也有利于子宮復原。
免疫球蛋白G(lgG)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可由母體傳給胎兒,自然分娩的新生兒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胎兒在產道內受到觸、味、痛覺及本位感的鍛煉,促進大腦及前庭功能發(fā)育,對今后運動及性格均有好處。
經陰道分娩才是正常的分娩途徑,沒有疼痛就沒有生育,這猶如真理般的定數(shù)讓很多女人望而生畏。不過每個準媽媽分娩的過程也是因人而異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會對產痛的劇烈程度和長短產生影響,所以就算是最身經百戰(zhàn)的醫(yī)生也無法給出寶寶出生的準確時間。
寶寶在媽媽體內需要跋涉的路途雖然只有約10余厘米左右,但前進的每一毫米都是靠著產婦的疼痛完成的。因此,準媽媽要正確認識分娩時疼痛的意義,為了小寶寶的健康,不能怕疼痛,只有這樣才能生出一個聰明健康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