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
四川民俗學家袁庭棟說,其實“坐月子”是中國對于產后養(yǎng)生恢復的獨特理解,但是因為地域、風俗不同,定義又有所不同,任誰也很難窮盡其中所有的內容。“
坐月子”中有哪些是壞習慣,哪些有益處,要科學說了算,不能因為其中一些問題就把“坐月子”整個說成陋習。
法律支持?
法律為“坐月子”留了時間
“坐月子”是個法律問題嗎?當然。如果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產假,又有多少媽媽有時間“坐月子”?
我國法律對產假規(guī)定的期限是一再延長細化的。在《勞動法》中,女職工享有不少于90天的產假;而在去年出臺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guī)定》中,女職工享有98天的產假。
“從法律上講,對產假的規(guī)定,主要是為了保護女職工兩個方面的權利,一個是產后恢復,一個是哺乳照顧新生兒?!甭蓭熣f,“坐月子”是一種產后恢復的方式,法律規(guī)定雖未明確認同,但的確為此留出了時間。
結論
通過上文敘述,我們發(fā)現,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民俗學家,甚至律師都支持產后精心護理,既我們通俗說的“坐月子”,但專家們也呼吁月子的科學坐法與目前民間所為,大相徑庭。
而且,從醫(yī)學角度來說呢,西方人其實也要“坐月子”,這個坐月子就是指產褥期的恢復。
怎么科學坐月子
產褥期既我們常說的“月子”
在正常的妊娠過程中,從分娩結束到子宮內胎盤剝離的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大概需要六周的時間,也就是醫(yī)學上所說的產褥期,就是我們常說的月子。
雖然西方女性在飲食結構、體質、文化背景等方面和中國人不同,但不管西方東方,女性懷孕期體內各系統(tǒng)的變化是一樣的,生完都要有恢復階段。
產前,孕婦要為胎兒生長發(fā)育提供所需要的營養(yǎng),母體各個系統(tǒng)都會發(fā)生一系列的適當變化,尤其是子宮變化最為明顯,到妊晚期子宮重量增為非孕期的20倍,容量增為1000倍以上。同時,心臟、肺臟負擔明顯增加,腎臟略有增大,輸尿管增粗,蠕動減弱,其它如腸道內分泌、皮膚、骨關節(jié)、韌帶等都會發(fā)生相應改變。身體內這些器官的形態(tài)、位置和功能的復原,都需要在產褥期內完成。
能否完全復原,取決于產婦的調養(yǎng)保健。
雖有差異 但中西方都重視產后健康
歐美地區(qū)的人雖不講究坐月子,但對身體的康復非常關注。
歐美有很多健康中心,女士從懷孕起就參加培訓班,為順產、產后康復積累經驗。醫(yī)生通常要求產婦在嬰兒出生6小時后下床活動,以利于身體復原及傷口愈合。1-3天后產婦出院,在家可每天做康復體操,每周去社區(qū)的健身俱樂部。
歐美人也有產后禁忌。如少食多餐、不生氣、不過度勞累,在因分娩拉開的肌肉韌帶未恢復前,產婦要用特殊的姿勢彎腰、取重物,保健醫(yī)生會指導她如何坐起、如何下蹲對身體損害最小,以讓產婦在身體的運動中恢復,整個產后的恢復一般持續(xù)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