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行為都是從小培養(yǎng)的,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從一個小孩子走過來,沒有天生完美的人?,F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難免有些過于溺愛。這樣的教育將對孩子會造成行為人格的缺失。
粗野、粗俗行為不能有
規(guī)矩一: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樂樂在幼兒園里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他就開始打他,還罵他說:“你要是不給我,我就讓我哥哥把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這一類的孩子喜歡采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做呢?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后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后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么做呢?”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并給他立下這條規(guī)矩。
這樣的規(guī)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fā)生了的情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tài)。等他長大后,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規(guī)矩二: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樂樂一樣,總是說:“媽媽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樂樂就會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