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叫做“雞蛋黃”!
童言無忌
媽網網友“CH2006”分享:
上個月開始,兒子已經會說爸爸的全名了,可是我的名字他只記得前后的字,中間的字總漏掉了。于是我就解釋給他聽:“黃,雞蛋黃的黃;人(仁,同音)好多人的人;愛,我愛洗手的愛?!苯Y果,我現在問他:“媽媽叫什么名字?”答:“雞蛋黃?!睍灥沽?。
今天還發(fā)生了更好笑的事情,家公家婆知道航航叫我“雞蛋黃”之后,就有意要取笑我,問他:“航航,媽媽叫什么名字?”(因為平時他們從來不問航航我的名字,只問他爸爸的名字的。)
航航答:“ZMM(老公的名字)”。他們又問:“那爸爸呢?”答:“也是ZMM”。
小編視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年幼的孩子童真、率真卻令人發(fā)笑的無忌童言。成人聽了以后會覺得孩子天真可愛,在嗔怪之余大笑一通。其實這無忌童言背后也有文章,成人特別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在笑過之后,還得仔細分析、正確看待“童言無忌”。
1、 無忌童言是幼兒缺乏生活經驗的表現
幼兒正牌似懂非懂的階段,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又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樂于探究,于是就有了“上網就是屋頂上的蜘蛛網”“小白兔的耳朵是被拉長的”這一類無忌童言了。
對于這樣的無忌童言,我們既要提供正確的知識經驗,又要及時了解幼兒的興趣,適時引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什么是上網?除了可以解釋給幼兒聽之處,也可以讓幼兒和父母一起上網,親身感受,還可以帶幼兒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
2、 無忌童言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再現
幼兒的詞匯不夠豐富,語法還沒能較好地掌握,因此常常會引發(fā)一些無忌童言。例如:“我要拿棒棒打小狗”會變成了“小狗拿捧棒打我“,等等。
對于這樣的無忌童言,成人切莫一笑了之。一方面要及時糾正幼兒的語言,給予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則應加強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讓幼兒多說多練,使其更熟練地掌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