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彼?,明智的父母從小就應該讓男孩吃點苦。
常常有父母在想:“兒子還缺什么?給他買一個機關槍呢,還是電動摩托車呢?”但是,很少有父母會想到孩子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中國式家庭中,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很多上輩人都會過分溺愛、袒護下輩人?!白尯⒆映钥唷钡挠^念恐怕會讓很多上輩人大跌眼鏡。事實上,就一個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就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吃苦耐勞是立國之本和立族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孩子將來就難以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讓男孩吃苦,否則他的將來會更苦。
有這樣一篇報道:一對夫妻把兒子辛辛苦苦養(yǎng)大,兒子大學畢業(yè)后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給他零花錢。可是進入社會的兒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還要追流行,錢根本不夠花。最后,他對父母說:“如果你們不能給我提供一輩子的優(yōu)裕生活,為什么讓我從小就養(yǎng)成這種習慣?”
看了這個故事,每個父母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家里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這對夫妻極其溺愛兒子,表面看他們是“愛”兒子,結果卻是“害”兒子,讓兒子在成長生活中養(yǎng)尊處優(yōu),習以為常,直到自己走進社會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收入根本養(yǎng)不起自己,從此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可能供養(yǎng)孩子一輩子,孩子的成長也只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轉,父母只有讓孩子從小吃些苦,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懂得感恩和珍惜,孩子將來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在很多發(fā)達國家,都很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在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guī)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yè)。通過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條件盡管苛刻,卻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家長們對這項活動也全力支持。
在瑞士,父母從小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學習自食其力,以免將來成為無能之輩。如瑞士有德語區(qū)和法語區(qū),瑞士的父母會讓成年的孩子到不同語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鍛煉勞動能力,又有利于學習語言。
在德國,父母從不包辦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關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勞動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在日本,“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边@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銘。他們鼓勵孩子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賺錢,通過在飯店做服務生,在商店做售貨員,或是做家庭教師等來賺取零用錢。
在加拿大,為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獨立生存能力,父母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有位父親讓上小學的兒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報紙,因此孩子每天要早起,無論刮風下雨,都沒有耽誤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