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們睡前的上述種種行為,實際上是由于孩子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而對某物產(chǎn)生的依賴。
眾所周知,孩子出生前,一直生活在媽媽溫暖的子宮里,受到羊水的輕撫,有絕對的安全感。孩子出生后,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環(huán)境”,失去了子 宮和羊水的保護,也就失去了安全感,孩子本能地會產(chǎn)生需要摟抱、撫摸等需求。這種需求在嬰幼兒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醫(yī)學上稱之為“皮膚饑餓”。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的摟抱、撫摸等親昵行為,能減少或解除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全感和緊張感,給孩子的心理提供良好刺激;同時能促進孩子的大腦 發(fā)育和智力提高。但嬰幼兒皮膚饑餓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缺乏安全感,就會變得膽怯、抑郁和躁動不安,身體和智力的發(fā)育較同齡孩子的落后,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 匪夷所思的睡前怪毛病。
因此,年輕的父母應(yīng)正視孩子皮膚渴望被觸摸的心理需求,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要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面對孩子。對較小的嬰幼兒,每天抱抱他、親 親他,定時用手輕輕撫摸他的頭部、頸部、背部及四肢。對于較大的孩子(三歲以上),則可以和他玩身體接觸的游戲,如相互摟抱、嬉戲等;還可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接 觸外界的機會,帶他到大自然走走,認識更多事物,不要讓他沉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一般來說,隨著孩子的成長,活動范圍的擴大,一些游戲和活動會逐漸取代孩 子的皮膚饑餓行為。
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上,仍然存在上述皮膚饑餓行為,則應(yīng)看做是孩子的退縮性表現(xiàn),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主 動性”和“自主感”所致。每當孩子睡覺前要撫摸著媽媽的乳房(或其他部位)才肯入睡時,媽媽應(yīng)該輕輕地撫摸著孩子的手,同時給孩子講故事以轉(zhuǎn)移他的注意 力,再慢慢挪開孩子的手。絕對不能采取粗暴的態(tài)度,一把將孩子的手打掉,或斥責孩子,這樣不僅無助于孩子改掉這種行為,反而起了負面強化的效果,而且容易 引起孩子的焦慮、抑郁、性格孤僻等心理障礙,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陰影。
另外,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心疼孩子,要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睡覺的習慣,長期陪孩子睡覺只會讓他們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孩子改掉不良的睡眠習慣。可以給孩子一個布娃娃作為轉(zhuǎn)折期的依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