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互埋怨、爭吵讓孩子自卑焦慮
2、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人生在世,孰能無錯,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后,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zé)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
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chǎn)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zé)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rèn)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
你可以這樣做:把焦點對準(zhǔn)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談?wù)?,旁敲?cè)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3、父母溺愛,孩子放縱
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yīng)對危機,重則導(dǎo)致孩子放縱無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于養(yǎng)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xí)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后,他們就會認(rèn)為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yīng)當(dāng),這會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更為嚴(yán)重的是,因為被呵護慣了,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會做什么,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規(guī)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占玩具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體會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今后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你可以這樣做: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么容易,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著“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并對其不當(dāng)行為進行責(zé)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