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不討好的姿態(tài)和孩子相處?
覺察到自己的討好姿態(tài),也看到它對孩子的影響后,接下來就需要我們把對自我忽略的部分補上了。也就是說,當(dāng)我們遭遇壓力,習(xí)慣性地要自我犧牲和壓抑時,提醒自己要更多地和“自己”在一起,問一問:“我現(xiàn)在的感受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要想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可以做點什么?”
你是討好型媽媽嗎?
以上文中測試題4的場景(孩子不肯從旋轉(zhuǎn)木馬上下來)為例,健康的溝通過程可以是:
媽媽看到了孩子想繼續(xù)坐旋轉(zhuǎn)木馬的愿望,同時也看到自己不想滿足孩子的考慮。然后,媽媽可以允許自己做一個決定:拒絕他,把他抱下來!孩子被抱下來,不能繼續(xù)坐木馬,并不意味著他一定會感覺被傷害,這取決于媽媽拒絕他時的態(tài)度和方式,以及事后孩子哭鬧時,媽媽的安撫。孩子最抗拒的,并不是被拒絕繼續(xù)坐木馬的要求,而是媽媽拒絕他時帶著指責(zé)、焦慮、不高興。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揣摩一下,把孩子抱下來時最好能傳遞這樣的信息:“媽媽知道你還想玩,但我們必須走了。媽媽并不覺得這個要求過分,更不是你這個人有問題,僅僅是,這件事情現(xiàn)在必須結(jié)束?!边@些信息可以直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表達(dá)出來,但更重要的是,當(dāng)我們真的這樣想時,所有的肢體語言、眼神、表情、抱他的力度都會讓孩子接收到正確的信息。
從這個示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討好意味著,照顧自己,也照顧孩子。這絕不是鼓勵媽媽走到另一個極端——在意自己,忽略孩子。
至于如何給孩子設(shè)定“照顧自己,也照顧孩子”的行為界限,比如“再玩一次”還是“立刻就走”?是“8點睡覺”還是“9點睡覺”?這需要媽媽權(quán)衡各方面的因素,做一個最終決定。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堅持這個界限時,既堅定,又溫和。所謂的堅定,是我知道界限在哪里,我有我的堅持和原則,其中當(dāng)然包括照顧自己的部分。而溫和則是為了照顧孩子,通過溫和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對他這個人是愛的,是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