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是一種肝內(nèi)外膽管出現(xiàn)阻塞并可導致淤膽性肝硬化天性膽道閉鎖而最終發(fā)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是小兒外科領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
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膽道閉鎖幾乎無根治的可能。1813年,Home首先報道本病。Tompson于1891年對包括自己及先前報道的49例膽道閉鎖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報告心。后來,隨著對膽道閉鎖病因、病理及肝門區(qū)解剖學的廣泛深入研究,膽道閉鎖的手術治療方式在上世紀50年代取得了劃時代意義的進步。
在1957年,Kasai對一名膽道閉鎖患兒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肝門空腸吻合術,使得所謂的不可治療型膽道閉鎖患兒重新獲得生存希望。這種手術逐漸被接受并成為膽道閉鎖標準的治療方法,并被命名為Kasai手術(Kasaioperation)。雖然Kasai手術方式得到不斷的改進,療效也不斷地提高,但仍然未能圓滿的解決膽道閉鎖患兒遠期生存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在Kasai手術后,由于各種的原因,部分患兒會出現(xiàn)術后膽管炎、肝內(nèi)膽管囊性擴張、門脈高壓、肝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最終約2/3的膽道閉鎖患兒在成人之前需要進行肝移植救治。
雖然目前肝移植已獲得可喜的成果,據(jù)報道,膽道閉鎖病例進行肝移植的1年生存率98%,5年生存率95%以上,但是由于國內(nèi)現(xiàn)階段肝源嚴重不足、患者經(jīng)濟負擔較重,以及國人對肝移植的認識不足等各方面原因,使得肝移植并未能在膽道閉鎖患兒中適時、有效地進行。所以,目前Kasai手術在膽道閉鎖的治療中仍然占主導地位。
目前,膽道閉鎖的普遍分類是:
I型:總膽管閉鎖(占總數(shù)10%);
II型:肝總管閉鎖(占總數(shù)2%);
Ⅲ型:肝門部閉鎖(占總數(shù)88%);
前兩型被認為是可以矯正型(可吻合型),第Ⅲ型被認為是不能矯正型(不可吻合型)。
有學者將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和膽道閉鎖統(tǒng)稱為嬰兒阻塞性膽管病。根據(jù)病變累及部位分為4型:
①當病變僅累及肝臟時為新生兒肝炎:
②若炎癥累及肝外膽道而成狹窄但未完全阻塞者,即所謂膽道發(fā)育不良,有時這種病變可能逐漸好轉管腔增大,膽道恢復通暢。有時炎癥繼續(xù)發(fā)展導致膽道完全阻塞成為膽道閉鎖;
③若阻塞在肝管或膽囊及膽總管的遠端則為可治型膽道閉鎖;
④若肝外膽管嚴重受累,上皮完全損壞,全部結構發(fā)生纖維化膽管完全消失,僅有散在殘存粘膜者是不可治型膽道閉鎖。認為這種原因造成的膽道閉鎖占有80%病例而純屬膽道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引起的膽道閉鎖僅有10%。先天原因造成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膽道分段一般將膽道閉鎖分為肝內(nèi)和肝外兩型。肝內(nèi)型者可見到小肝管排列不整齊、狹窄或閉鎖。肝外型者為任何部位肝管或膽總管狹窄閉鎖或完全缺如。膽囊纖維化呈皺縮花生狀物,內(nèi)有少許無色或白色粘液膽囊可缺如,偶爾也有正常膽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