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看到過,而且無數(shù)次地看到過。照片上這雙閃閃發(fā)光、飽含企盼的大眼睛,讓許多人無法忘懷。
黑白色調(diào)的照片里,小姑娘衣著破舊,頭發(fā)蓬亂,小手握著鉛筆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雙清亮純真的大眼睛似乎在凝視著你,流露出強烈的、渴望的光芒,正代表著無數(shù)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在發(fā)出心底的吶喊:“我要上學!”
1991年,這張名為《我要上學》的照片一經(jīng)問世,便牽動了萬千國人的心,觀者無不為之內(nèi)心震撼,甚至潸然淚下。自那時開始,希望工程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資助,無數(shù)失學兒童得以重返校園,圓了求學夢。而照片中的主人公——當年才8歲的蘇明娟,在照片拍完后,意外地成了“名人”,成了希望工程最有影響力的“代言人”,人生也因此而改寫。
一轉眼,三十年過去了。照片里那個曾經(jīng)備受矚目的小女孩,后來怎么樣了,會過著如何的人生?
1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guī)X鄉(xiāng)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父母靠打魚、養(yǎng)蠶、養(yǎng)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jù)的鄉(xiāng)村生活。“大眼睛”照片拍攝的當時,蘇明娟還在安徽金寨的張灣小學讀一年級,每學期六七十元的書雜費成了家里最大的負擔。
山區(qū)教學條件很差,孩子們求學十分艱苦。蘇明娟清晰地回憶起她當年就讀的張灣小學:教室低矮破舊,冬天窗戶沒有錢裝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線不好,所以只好任寒風呼嘯著灌進教室。他們經(jīng)常凍得縮成一團,仍然堅持讀書。
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前身——彭氏祠堂(資料照片)
1991年5月的一天,讀小學一年級的蘇明娟正在專心聽課,她那雙渴求知識的大眼睛,闖進了正在學校采訪的記者解海龍的視線,“那眼神有著很強的穿透性,能夠進入到人們的心靈里”。于是,當握著鉛筆的蘇明娟再次抬頭凝視黑板時,解海龍迅速摁下了快門。
這幅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發(fā)表后,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這張照片成為了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被國內(nèi)各大媒體爭相轉載,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許多人紛紛為瀕臨失學的農(nóng)村貧困兒童傾囊相助。
2
第一個向蘇明娟捐款是李萬,他將自己微薄的津貼攢起,每學期都會寄給蘇明娟100元,一直到小學畢業(yè)。“讀中學時,很多好心人都給予過我?guī)椭?,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錢寄來了,有的大學生把業(yè)余時間的打工錢也寄給了我。天津一名退休老人從我讀初中到高中,每年過節(jié)都給我寄糖果和生活用品。”回想起這些,蘇明娟充滿了感激。
后來又有其他捐助者試圖捐助蘇明娟,善良忠厚的父親對蘇明娟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別人的幫助了。你爸你媽還能干活,還能養(yǎng)活你和弟弟。”在捐助人拒絕收回捐款的情況下,蘇明娟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1998年,蘇明娟以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參加大會。整個大會堂里,她是最小的與會代表。蘇明娟迎來了很多鮮花、掌聲和關注,但她始終是那么淳樸本分,不卑不亢。
2002年9月,蘇明娟考取了安徽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金融專業(yè),2005年畢業(yè)后,她進入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入職工行后的蘇明娟與童年照片合影
3
那張照片改變了蘇明娟的人生,但她卻沒有因此而迷失。得到資助僅僅是蘇明娟人生軌跡改變的開始。在無數(shù)愛心人士的幫助和感召下,小小年紀的蘇明娟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沒有中斷。
1997年,剛上初二的蘇明娟,主動將資助得來的600元錢匯給了寧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幫她圓了求學夢;
2002年,考上安徽大學后,她堅持勤工儉學,把每學期定額發(fā)給她的900元生活補貼全部轉給其他貧困學生;
參加工作后,蘇明娟把第一筆工資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后每月她都會捐出收入的一部分;每年,她都會拿出1000元資助貧困生,從未間斷……
2006年,她和解海龍拍賣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權,所得30多萬元用于援建西藏拉薩市曲水縣的一所希望小學,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學可上。
2018年,她拿出3萬元積蓄作為啟動資金,設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致力于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將愛和希望繼續(xù)傳遞下去。該公益基金已參與援建了兩所希望小學,并資助了45名貧困大學新生。在全民關注下長大的蘇明娟,實現(xiàn)了從受助者到捐贈者的轉變。
30年前,她身處逆境;30年后,她涅槃重生。
現(xiàn)在,蘇明娟已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做了媽媽,有了可愛的孩子。她曾帶著孩子在視頻里向解海龍真誠致謝,向觀眾們深情講述她的故事,令無數(shù)觀眾落淚。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這句話用在蘇明娟身上,再合適不過。
她,曾是受益者。
現(xiàn)在,更是踐行者。
30年前,蘇明娟或許想象不到,一張照片帶來了一生的改變。
30年間,她接過助力棒,努力地將善意和希望繼續(xù)傳遞下去。
未來,這場用愛和希望筑起來的夢,會一直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
來源/人民日報綜合新華網(wǎng)、積木育兒、中國青年網(wǎng)、中國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
編輯/陶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