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一些電視電影情節(jié)里看到孕婦一大叫肚子痛,接著寶寶就要生了;事實上,假如一發(fā)生產痛就分娩,這反而不是常態(tài),而是急產了。急產會對媽媽及胎兒造成傷害,而究竟哪些人容易急產?如何預防?萬一急產時如何自行處理呢?
避免急產的方法
何謂急產?
急產是指產痛后三個小時內即完成分娩,子宮頸的擴張速度初產婦每小時5公分以上、經產婦(生第二胎以上)每小時10公分以上;通常會有異常強烈的子宮收縮、很低的產道阻力,或者產婦對產痛沒有知覺。
根據統(tǒng)計,急產的發(fā)生率約2%,而且多半和某些母體及胎兒因素相關。而在談急產之前,我們要先認識產兆、產程遲滯,及正常的分娩進展速度。
產兆
在妊娠足月的孕婦,假如發(fā)生規(guī)律的子宮收縮并合并有產痛,且有破水、血樣陰道分泌物、子宮頸成熟擴張三者之一,就視為生產的產兆。
產程遲滯
因為「開始」的時間不易定義,所以進展的速度不一定,除非在規(guī)律子宮收縮的情況下,初產婦持續(xù)20小時、經產婦持續(xù)14小時沒有進展到子宮頸擴張3公分才稱為「產程遲滯」。
初產婦和經產婦的分娩速度
1. 在子宮頸擴張3公分后稱為「活動期」,初產婦約每小時子宮頸擴張1.2公分,而經產婦則約每小時擴張1.5公分。
2. 根據統(tǒng)計,從活動期到子宮頸全開,初產婦平均需要約10小時,經產婦平均約需8小時;但是子宮頸的擴張速度因人而異,從每小時1.2公分到每小時6.8公分都有可能。
3. 在子宮頸全開之后,初產婦平均還需要約1小時,而經產婦約需20分鐘,胎兒才會娩出。
我們可以發(fā)現,一般正常生產其實在發(fā)生產痛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有些新手爸爸媽媽,在發(fā)生產兆后很緊張、很興奮的通知親朋好友到醫(yī)院,等到小寶寶出生卻已經是數十小時之后,大家早都累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