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從兒童本質出發(fā)
站在孩子角度
我們先做一個試驗,請父母們看一張圖片。(一張人物圖片)
請父母回答我們的問題:請大家看,這張圖片的人像教授嗎?
父母的回答可能不外乎是這樣的:
?父母甲:像。
?父母乙:不像,像工程師。
?父母丙:不像,像修理工。
請父母把這張圖片讓您的孩子看看,如果你的孩子已經(jīng)有3歲那么大了,那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呢?
孩子們的回答:?
孩子們的回答一定是;“媽媽,什么是教授呀?”
什么是教授?我想這個詞,一句兩句是很難闡述解釋清楚的。而這樣不容易闡釋清楚的詞匯卻無時無刻的包圍著我們的孩子,
?孩子,危險!不要去碰熱水器!(孩子理解什么是“危險”嗎?)
?上課的時候你要專心聽講!(孩子理解什么是“專心聽講嗎”?)
?快一點穿衣服好嗎?一點沒有時間概念,我們要遲到了!(孩子理解什么是“時間”?)
?。。。。。。
不知道父母在使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呢?如果不理解,父母會有意識的主動幫助孩子解釋嗎?如果不理解,父母在使用這些詞匯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對孩子行為的指導是否有效呢?更何況中國孩子能夠站在父母面前大聲詢問,‘媽媽,您能先告訴什么是危險?什么是專心聽講?什么是時間?’的又有多少呢?我想一定占少數(shù),既然占少數(shù),也就造成了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而大傷腦筋的本質原因。
因為,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明晰其產生行為和語言(肢體與語言是人類邏輯思維兩種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本質原因,就談不上詮釋問題,就更無從談起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