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著 “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 口號的“狼爸”蕭百佑最近火了,其熱度甚至超過了去年紅極一時的“虎媽”。
在“狼爸”的棍棒下,三個子女考入了北京大學。這一“卓越”成績源于他的特殊家規(guī):犯了錯誤,或學習不好,都要挨打。在蕭家,就一個字,打。孩子從3歲起開始挨打。吃飯不聽話,打;睡覺不聽話,打。學習成績退步、功課沒做好,打。并且,打的時候孩子必須主動伸出手或小腿,不允許躲閃,其他孩子被要求站在一旁“圍觀”。
“狼爸”的“棍棒教育”引起公眾議論。有人認為,蕭家三個孩子考進北大的事實證明,暴力之下確實能出人才;但更多人認為,這種“暴力美學”以抹殺孩子天性及自由為代價,換取了頂級學府的錄取通知書,折射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強迫癥”;還有人認為,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只會是“羊子”、“羊女”,長大后很可能經(jīng)不起社會上的風浪。
在我們身邊,像“狼爸”這樣帶有“強迫癥”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他們巴望著自己的孩子優(yōu)秀、優(yōu)秀更優(yōu)秀,檢驗孩子的唯一標準除了分數(shù)還是分數(shù)。從小到大,孩子們被強烈地灌輸著這種意識,讓正處于童年想象力最活躍時期的他們逐漸變得聽話順從,服從于標準答案。在蕭家,當兒子蕭堯表現(xiàn)出極強的植物學天分時,“狼爸”毀掉了他的所有植物,并禁止他閱讀任何有關植物學的書。面對這項“暴政”,蕭堯只平靜地說了一句,“早已經(jīng)習慣了。”沒有抗爭,沒有反駁,只是被動地接受。即使蕭堯已考上北大,但他這種近乎“絕望”的順從是否代表了一大部分處于“嚴格教育”之下的孩子的心態(tài)?
意大利杰出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所謂“教育家”太多了,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而“狼爸”儼然成為了“懲罰教育學家”的典范。
當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現(xiàn)實。處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教育強迫癥”不可避免,但家長們是否也應該意識到,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實現(xiàn)自發(fā)的學習,也許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潛力?何況,當今的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裝在套子里的人”。